村网通总站 和谐村 738165.nync.com 欢迎您!
甘肃: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当前,甘肃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4月5日至4月6日,省委书记林铎深入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环县曲子镇等地调研。林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省人民进一步坚定信心: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各地各部门将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脱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脱贫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一锤一锤钉钉子,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行!
高扬信仰旗帜,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庆阳,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
80多年前,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庆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了红26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南梁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功勋卓著的革命斗争。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红星,闪耀在祖国的大西北。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它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接力传承,久久为功。
当年,为了过上好日子,老区人民追随共产党闹革命。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实现民族复兴、谋求人民福祉,既是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以后,我省坚持把建设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动员各方力量攻坚拔寨,向贫困发起总攻。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1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0.9%。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成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曾经“困”于路的庆阳,在去年年底通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即使在山大沟深的环县,农村公路如今也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但是,当地村组道路大多仍是土路或沙砾路,而且多是断头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基础设施非常欠缺,脱贫攻坚难度极大,依然是甘肃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甘肃必须奋力追,全力赶。
牢牢把“精”和“准”抓在手里,像“绣花”一样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活了大半辈子,华池县王咀子乡刘家庙村村民柴凤梅已经因患肠梗阻、胆结石、阑尾炎等病动过5次手术。前不久,她又因心脏病,住了8天医院。
虽然现在有了农村合作医疗,每次柴凤梅能报销近70%的住院费,但一次次的重病,让她家的生活愈发拮据。“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现在,我还欠弟弟家4.8万元。”言语至此,柴凤梅不禁语调哽咽。
不幸中的万幸。今年年初,在隔了两年后,69岁的她又因实际情况被村里重新认定为低保户。
发现要准,鳏寡孤独、残疾智障人口纳入社保“养起来”,缺资金、少技术的人“扶起来”,贫困底数零遗漏。前一阵子,华池县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对脱贫人口全面“回头看”,经过收支测算、实地核查、数据比对审核,县里将贫困人口由去年年底的2930户10910人重新核定为4558户17188人,贫困面由去年年底的9.5%重新攀升至14.9%。
华池县的做法,是我省进一步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前不久,按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部署,我省各地对2014年到2016年的脱贫人口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核查。
养老金、残疾人补助金、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救助资金等十项收入,不能算作贫困人口脱贫收入;住危房或新建、改建房屋没有达到入住条件的,饮水不安全的,家庭成员患大病未治愈的,在十个方面“三保障”不达标的,不能算作脱贫人口……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脱贫目标,及时查漏补缺,强化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农户有序退出,新出现的返贫人口及时纳入。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
从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打牢精准扶贫基础,到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在近几年创造的精准政策和措施支撑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将继续在精准识别、帮扶、考核、退出等方面出实招,真正做到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动态掌控。
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突出问题。下一步,区域攻坚上,我省将把片区县作为重点,片区县中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作为重点;群体攻坚上,将把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工作攻坚上,将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重点,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搞好政策集成的同时搞好措施矫正。譬如,我省明确要求,绝不能让群众住在D级危房里!环县城关镇武装部长兼耿家沟村村支书拓世辉告诉记者,今年,镇里将一次性消灭1000余户的危房、危窑。
继续巩固“稳”的基础,不断加大“进”的力度,在持续脱贫增收上下功夫
去年刚刚脱贫的环县环城镇耿家沟村农民鄂军平,今年树立了一个人生“小目标”——养10头牛、100只羊。这几天,他已经付诸真行动,将前一阵子选好的养殖场地推平了。
这样的愿景,3年前他“想都不敢想”。那会儿,鄂军平还从未养过牛,维系一家六口人生计的羊,倒是养了20来只,不过,囿于资金限制,十多年来,“最多就养这些”。
大山深处的鄂军平之所以敢于放飞梦想,在他看来,得益于我省实施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以前到村里没路,买化肥都得骡子来回驮五六趟,现在,平展展的柏油路通过村口,骡子派不上用场了;耕地的驴也不用养了,原先的坡耕地,如今变成了层层梯田。腾出精力的鄂军平,靠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不仅“人生头一回”养起了牛,而且一门心思扩大养殖规模。现在,他养了3头牛、50只羊。
搞养殖的饲料,他也不担心了。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这两年,鄂军平将家里的种植结构调整了,地里的小麦、小杂粮,换成了玉米、甜高粱,还有苜蓿草。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
我省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继续巩固“稳”的基础,又要不断加大“进”的力度,在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上下功夫,在持续脱贫增收上下功夫,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脱贫的真实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别要在稳定脱贫成果上多研究、多下力气,既要看现在又要想长远,既要达标准又要可持续,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产业扶贫,无疑正是一条好路子。发展扶贫产业,好比是让贫困群众抱上“金鸡”,让他们有了源源而来的“金蛋”,有了稳定过上好日子的依靠。发展扶贫产业,也能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切实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在环县,产业扶贫的路子越拓越宽。今年,县里除了传统的草畜产业、全膜玉米产业外,还因地制宜,破天荒地发展起了枸杞、苹果产业。
在华池县,旅游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抓手。如今,红色小镇南梁的红色旅游红红火火,引来八方游客;出土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王咀子乡银坪村,依托这一优势资源,建富有农耕文明特色的村史馆,栽“十里桃花胜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吃农家菜、享农家乐。
产业扶贫,离开企业是不行的。我省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促进种养业集约化发展,着力构建符合各地实际的产业体系。
在鄂军平看来,他能放开胆子养羊,还有一个坚实的保障,就是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年屠宰加工100万只肉羊的生产线现在已经开工建设,今年10月就能投产了。“羊不愁销路了,我搞养殖也更有信心了。”鄂军平说。
是的,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引,有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有实践中创造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办法,甘肃,一定能够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